织金洞一封信引热议——限流政策下如何平衡刚性与温情

素有“天下第一洞”之称的贵州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,随着知名度不断提高,今年暑期受到全国游客的广泛关注。其世界级的稀缺资源受到旅游消费者和地质爱好者一致认可。自暑期以来,景区接待量大幅增加,接待能力与地质资源保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。

https://img2.danews.cc/upload/images/2025-08-13/imagesXwfjtUEDQkTi.png

https://img2.danews.cc/upload/images/2025-08-13/imagesNhNSIQBTLmpD.png

面对汹涌客流,织金洞景区多次发出人流预警公告。对此,织金洞于8月3日发布了一封致贵州人民的信,首次明确提出:“建议贵州本地游客错峰出行,将暑期旺季资源让给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”。这一倡议迅速在社交媒体引发两极反应。

https://img2.danews.cc/upload/images/2025-08-13/imagestcfpPCTPNjbY.png

礼让还是权利剥夺?一场网络热议的掀起

倡议获得不少游客点赞支持。许多省外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:“贵州人这份好客与担当,真的暖到心坎里!”他们认为此举展现了贵州人民主动礼让、优化游客体验的真诚意愿。

然而质疑声浪同样强烈。部分贵州本地游客直言:“选择何时旅游是游客的基本权利,景区引导可以,但‘劝退’本地人是否越界?”有网友指出:“景区建设有本地纳税人的贡献,旺季出游需求同样应当被尊重。”这种情绪折射出本地游客对平等享受旅游资源权利的关切。

贵州待客之道是沉默退让中的硬核温情

必须正视的是,这一争议恰恰深刻映照了贵州人骨子里的待客之道。织金洞此次“反向安利”的硬核逻辑,正根植于本地游客展现的包容与主动退让。这种“被区别对待”却选择“不语退让”的姿态,正是贵州“待客之道”的核心体现——不惜代价优先保障远方来客的体验。本地人看似“被劝退”的表象,因其对外地游客毫无保留的热忱与包容,反而淬炼成极具传播力的情感爆点,成为“反向安利”成功的关键。这绝非软弱,而是以坚实的温情让外地游客直观感受到贵州的真诚,强力放大了吸引外地游客的磁场效应。

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,关键在于平衡。既要充分展现“好客贵州”的热忱,也要切实维护本地游客的合理权益,增强他们的情感认同。贵州人民为贵州织金洞广受喜爱而深感骄傲,也乐于为外地游客提供便利。这不仅是本地游客与家乡景区之间的情感联结,更是“好客贵州”的生动写照。

织金洞将“劝退”争议转化为让多方满意的契机,以真诚且切实可行的行动,真正激发“贵州人游贵州”的热情,最终实现科学分流与增强本地归属感的双赢局面。